发展的目标来看,长清最高!从既有条件看,章丘最好,从提升空间看,商河最大,济阳基本定型了。
长清地理位置最好,有大学城的文化科学的基础,只要省市两级定目标,给政策,就地招引人才,发展高科技产业最适合!
肯定是章丘,章丘原本就是地级市,起点高,发展快,无论是旅游,商业和产业,都比其他区域有先天优势。再加上济南的发展趋势本身就是在向东发展,经济政治中心都东移,济南民间又有住东不住西,住南不住北的意识。长清划区后发展了也不少年了,依托大学城现在也修上地铁了,但目前长清的发展令人看来依旧是冷冷清清。章丘也有大学城,划区后的发展一定会超过长清。
山东有哪些地方是有回族的?那些地方的经济怎么样?
西部中部基本每个县都有,半岛地区没有聚集区,只在青岛、烟台市区有少量分布;山东回族的分布有一条比较清晰的走向线,这条线从北到南以滨州市的无棣县、惠民县,潍坊市下辖的青州市,莱芜市,淄博市沂源县,临沂市沂水县、莒南县,日照市莒县为界,回族几乎全部分布在这条线以西地区。
回族最多的是省会济南,超过10万人。德州、聊城、泰安、济宁、菏泽都是回族大市,均在5万人以上。
分县来看回族集中人口上万的县(县级市)有这些:
济南市济阳县、商河县;德州市陵县(山东省回族最多的县)、临邑县;滨州市阳信县;聊城市冠县、莘县;菏泽市曹县、定陶县;泰安市下辖的肥城市、新泰市。
回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城市有这些:
济南、济宁、泰安、聊城、菏泽、淄博、枣庄、青州、临清。特别是济宁、青州、临清是回族最为众多的城市,在全国来看均位居前列,是中国重要的回族聚居区。
民族历史文化、宗教信仰传承较好的地区据我所知在德州、菏泽,德州的禹城市、平原县、齐河县、宁津县,菏泽的定陶县、曹县、东明,这几个县的回族传统文化在山东应该是靠前的,尤其是禹城、齐河、曹县,回族的民族特征很明显。
总的来说山东的回族聚集区经济都不发达啊,城市、农村都不占优势,菏泽、德州的经济在山东是靠后的,但回族最集中,青岛、威海、烟台一带经济最强,这些地方的市区和农村基本都没有回族分布。
商河这地方怎么样啊
我是地地道道的商河人.关于商河的一些详细情况你可以上一下商河吧看一看,
商河人跟山东其他地方的人差不多,实在\热情好客.
只是你得注意一点:别欺负商河人,那样你的下场会很惨的.
买衣服嘛,可能会比济南差点但是一般是济南有什么样式的,商河一定会有,不过价格方面可能会偏高(建议你很砍价)
住很便宜的。一般情况下100平以下的楼房一个月的租金在300元左右,条件好点的500-600元,不会再有更高的了。
吃饭很方便。不过花样不会很多,但实惠。如果你想消费饭店的话,那你来商河就很正确了。
走路就更不成问题了。商河城里很多小公交,乡镇都通有公交车。非常方便出行。也有很多黑出租(因为没有正式的出租所以黑出租也算个正式的出租吧,价格也因人而异)
来商河可以到许商公园玩,那里是我们这里最大的公园了。还可以泡温泉,不过价格会高些。
商河鼓子秧歌的源流剖析
历代封建王朝都是以武力取天下,为维护统治都编制歌颂本朝武功的武舞,用于郊庙祭祀。如周代礼乐制度的“六舞”中的《大C》、《大武》就是武舞。唐代音乐依附舞蹈流传,唐太宗为秦王时,军中遂有《秦王破阵乐》,李世民又亲制破阵舞图《七德舞》,命大臣吕才等人教乐工128人,披甲执戟而舞。宋神宗六年,王安石派王韶率兵出塞,王韶在讲武之暇教军士习“讶鼓”,与敌军对垒时,以“讶鼓”振奋自己,震慑敌军。从《大C》、《大武》、《七德舞》、《讶鼓舞》与鼓子秧歌相比较,其意境、舞技、功利诸方面,颇有相似之处,鼓子秧歌很有可能就是这个时期的汉族民间武舞(也可能是宫廷武舞,或是军队武舞),其社会功能无疑是用来鼓舞战斗情绪,是战争的预演和再现。
之所以说鼓子秧歌是在唐宋年间以武舞成型,因为它具有这个时代的精神特点。山东自古以来战乱频繁,商河地处腹地,更是兵连祸结,饱受兵燹之苦,血与火洗礼的商河人民不仅锻炼了骁勇尚武精神,也在战争中学会战争,并把战争中某些手段用于汉族民间舞蹈,更由于商河作为齐国的臣民,长期受孔子、孙子文武二圣的文化熏陶,所编出来的舞蹈就具有“泱泱大风”古齐国的乐舞水平,经过千百次的演出,锤炼出军事化的组织形式,变化莫测的舞蹈阵式,粗犷豪放的将士风格,无往不胜的英雄气势,这就是山东大汉的气质,也就是舞蹈之魂。作为生命情调和冲动形诸人体律动的商河鼓子秧歌参加者,能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,展示自己的力量,在美与力的旋涡里自我陶醉,它忽如猛虎下山,忽如短兵相接,忽如行云流水……但什么也不像,看到、听到、感觉到的是一些虚的实体,是力的凝聚所向披靡,因而具有强烈的震撼力。 “祭祀”和“礼俗”是统治阶级约束人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手段。殷商以前,人们以目神为万物主宰,朝夕祭之。周代则以天帝为尊,节气(日)受祭,并和神农、后稷并而祭之,一直延续到清末。典仪非常隆重,上至天子、三公九卿、诸侯大夫,下至州府县衙,上下一齐搞,最初带有强制性和半强制性,后来逐渐变为习惯。《商河县志》记载的县城郊祭活动:立春前一日,官府率士民具芒神土牛,里人行户扮渔读耕樵诸戏,在日出前出东门,朝东南方向顶礼膜拜,日出时看太阳光芒能预知当丰农事好坏。上述可以看出,当政者需要通过“祭祀”、“以驭其民”,芸芸众生也趋于对命运的困惑,企盼神祖赐予幸福。农村的“礼俗”,则由族长率“渔读耕樵诸戏”,正月初七(人日)晚上到寺庙祠堂祭神拜祖,烧香包跑“行程”,庄严肃穆,献上三牲、三经,三拜九叩,烧柴禾烧纸钱跑“场子”,祈祷六个方面的要求: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多子多福,福禄吉祥,消除兵祸,远避罪疾。
由于“渔读耕樵诸戏”(现在称鼓子秧歌),常年参加“祭祀”、“礼俗”活动,成为封建社会惯性运转机制的一部分,这种直接的社会功利性,成了民间舞蹈价值取向的一种恒常因素,也就给了鼓子秧歌以生存和流传的条件,因而一代一代传了下来。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,从外地迁来大批移民,他们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,也带来了各地的乐舞文化在商河大汇合,民间歌舞从减轻劳动重负、祭祀驱壤、鼓舞战斗热情的实用功利艺术逐渐向祝福游艺、自我娱乐转化,主调由庆重神秘演化为喜庆欢乐,明清时期兴旺发达。
鼓子秧歌当地俗称“跑(闹)十五”、“闹玩艺儿”,集歌舞杂耍于一场,是汉代“百戏”的延续。民间活动正月初七晚上祭祖,初八正式开始,十七晚上落伞,前后十天,其中十五、十六、十七三天为高潮。《商河县志》记载的城里“跑十五”盛况:“举国纷纷兴若狂,新正十四挂衣裳,明朝但愿无风雪,尽力逞才闹一场”,“是日士女云集,途为之塞,自晨至暮络绎不绝。”“里人行户扮渔读耕樵诸戏,酒筵悦歌竞为欢会,凡三夜”。农村则根据自身条件,将若干种文艺形式综合在一起,重点表演伞鼓舞,舞者不歌,歌者不舞,这种百戏形式的自娱性活动,在特定历史条件下,借用简单的道具,先人传下来的技巧,把压抑的情感,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时空中,将平时说不出来、不敢说、不能说的话,把窝在心里的酸甜苦辣,一古脑地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律动,亦舞亦蹈亦说亦唱地宣泄出来,得以心理上的自我调节,自我安慰,自我解脱,重打锣鼓重开张,以期待来年胜今年。 商河地处偏僻,交通不便,漫长封闭的自然经济,不仅滞缓了生产的发展,也使民间舞蹈带上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,舞蹈技巧(尤其是“头伞”领场子)是父教子、子教孙辈辈相传,组织形式是封建家长制的因袭,它不仅造成鼓子秧歌鲜明的区域性特点,并因裙带关系的局限性,在全县逐渐形成三种伞鼓流派,尽管各种流派相互渗透,形成各具风格的“一个村一个样”,但由于“天不变道亦不变”,虽然千百年流传下来不走样,但“提高”相当缓慢,粗看起来年年都是老一套,并被当政者认为它是民间杂耍不登大雅之堂,任其自生自灭,尤其在日寇入侵的八年里,人民痛苦,秧歌几乎绝迹。1945年商河解放,伴随着发展生产,参军支前,群众性秧歌出现热潮,成了人民获得新生精神风貌的写照。建国后,秧歌活动出现两次高潮,都与党的政策和农民增收的愉悦心情有关,也是文艺工作者坚持“二为”方向和“双百”方针的结果。
(1)立足本地,依靠群众,坚持弘扬民族文化.
八十年代初,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,西方的迪斯科、霹雳舞风靡东方这块古老的大地,一些黄色的文化也乘机泛滥,“六害”横生,这种文化渗透引起人们严重关注,好办法就是弘扬民族文化,增强民族自尊、自信、自强精神,反渗透、反腐蚀,商河县委、县政府坚持立足本地,从民舞切入,把广大群众团结在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大旗下,改革开放二十多年,年年举办全县鼓子秧歌汇演(今年已是第22届),每年几十几百支秧歌队,几千几万人参加演出,到处鼓声咙咚,到处流光溢彩,上至九旬老翁,下至五六岁的孩子,一家三代同场演出,兄弟姐妹争扮角色,到处都是一往情深的执着,充分发挥了鼓子秧歌自娱性和它特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功能,巩固和发展了人民内部平等、团结、互爱、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,这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,客观上抵御了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蚀,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。
(2)贵在继承,重在创新,努力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舞蹈文化
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,大批的音乐舞蹈工作者来商河深入生活,长时间、无条件地在“源泉”中向民众学习,挖掘整理民族文化遗产。六十年代初,商河鼓子秧歌被选入北京舞蹈学院汉族民舞教材。省内外十几个专业文艺团体,根据鼓子秧歌舞蹈语汇创作的艺术精品,在国内外演出引起强烈反响。本地的文艺工作者得天独厚,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除粗取精,突出了山东大汉的性格,突出了民族特色,不仅在全国大赛和重大活动中赢得了荣誉,还应各地邀请,秧歌队员的足迹踏进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广场和舞台,这充分表明,鼓子秧歌与时代碰撞后,更显出本身的光彩和永恒的价值。同时也培育和造就了一批人才,如文化部门的付君燕、商玉山、冯鲁沂在全国大赛中获得“编导奖”,商家村的“头鼓子”商玉山获“优秀演员奖”。杨庙村的“头伞”李传桢,五十年秧歌史被拍成电视片《秧歌李》。还有杨庙、商家、三帽、三里庄、魏集等十几个骨干演出队,最近又培育了玉皇庙武校、白集等少儿鼓子秧歌队,在大赛中获奖,更是可喜可贺。
3)全国首届商河鼓子秧歌研讨会在商河召开
为进一步探索鼓子秧歌源流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,由省、市、县文联联合举办的“全国首届商河鼓子秧歌研讨会”于1992年2月在商河召开,来自北京、上海、武汉、四川、山东等地的音乐舞蹈专家近百名,中央、省、市有关部门领导王烈、张敬焘、孙常印、李华理等出席了会议,还有13家新闻媒体现场采访,与会者共260多人。
根据研讨会的命题,收到论文19篇,发言的16人,为研讨会表演流派的秧歌队5个,助兴演出的24个,代表们无不为各流派所呈现的磅礴气势和伟岸气质所折服,被浓郁的时代气息所感染,中国舞协副主席贾作光激动地不仅下场和群众一起舞跳,还当场挥毫赋诗:黄河文化育中华,齐鲁大地一奇葩,鼓子秧歌震环宇,气壮山河舞天涯。
整个大会由县委副书记陈昌茂主持,学术研讨由潘志涛、孙丽主持。
为了将鼓子秧歌研讨引向深入,大会通过了成立中国商河鼓子秧歌研究会的决议,推举贾作光为会长,省文联副主席金西、市舞协主席孙丽为副会长,县文联主席陈学孟为秘书长,与会者都是会员。这标志着研讨会之后,将引导人们进一步认识鼓子秧歌对一个民族的勃发奋飞的价值,使齐鲁这支奇葩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。